广东台山隆文,云漫风车山。 南都拍客 陆幸生 摄
时间进入2022年末,多个省份和地市年内陆续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。省级层面,各地大多延续了中央的提法,即在2030年(之前)实现碳达峰。各地的规划均涉及能源转型、产业升级、多行业控碳、减碳等核心举措,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。
作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一步,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,上海、海南、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。其中,各地都给出了多种削减煤炭消费的举措,北京更是表态,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。同时,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,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,建设氢产业链或产业集群。
不过,从已公开的情况来看,各地对碳达峰实施方案的披露情况不一。天津、海南等地仅发布精简后的规划文件;另有多地仅发布英超联赛下注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通稿,尚未上网公开全文。几项核心指标中,有15省份发布了“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占消费比重”的量化指标,有7个省份发布了“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”的量化指标,其余地区均为定性描述。
十余省份年内公布碳达峰方案
压减非化石能源消费海南力度最大
11月8日,《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向社会公开,此文件已于10天前在内部下发。自今年7月起,上海、江西、吉林、海南、天津、黑龙江、辽宁、江苏、北京、湖南等省份陆续公布了“碳达峰实施方案”。从公开信息看,其他地区也正在制定方案,或出台方案但未向社会公开。
这表明多地已逐渐形成推动双碳目标的文件体系,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。综合多地情况,其中,省级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”是贯穿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,近期陆续出台的“碳达峰实施方案”,则聚焦碳达峰的实现。
2021年前后,多市率先发布了不同的碳达峰时间点,其中武汉等地更是提出要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,颇受瞩目。与之不同的是,省级层面的碳达峰时间点均按照国家目标,设定为2030年或2030年前。
“统一动作”或与中央层面的规定有关。2021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要求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,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、产业布局、发展阶段等,坚持全国一盘棋,不抢跑,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,提出符合实际、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、路线图、施工图,避免“一刀切”限电限产或运动式“减碳”。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、审核通过后,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。
其他关键指标各地表现出了差异性。国家方案中,2030年的“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”要达到25%左右,各地通常设定在20%~35%间。国家方案将2030年的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”设为65%以上,地方多在65%或70%。
非化石能源消费包括核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水能、生物质能、地热能、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,也是推动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。各地多将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设定在20%~35%间,例如,吉林宁夏辽宁陕西等为20%,湖南内蒙古为25%,重庆为28%,福建浙江为30%,广东广西为35%。占比最大的为海南,要“力争提高至54%左右”。此外,还有部分省份没有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,江苏仅表示“比重持续提升”,江西则称“达到国家确定的江西省目标值”。
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,指每生产1单位GDP所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的降低比例。国家发改委称,设置该指标,有利于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,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。
但明确披露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”的省份更少。已公布省份中,目标降幅最大的为上海,定为下降70%;天津、吉林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海南等省份定为下降65%以上。此外,湖南、内蒙古、广西、辽宁等省份仅称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”;河北为“继续大幅下降”;重庆、陕西为“持续下降”。
多地向社会公开招标碳达峰方案
要求目标明确、路径清晰、措施可行
南都记者关注到,在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过程中,多地都曾公开向科研院所、咨询公司、行业协会等招标,委托其研究和编制方案。中标价格在百万元左右。
例如,辽宁在今年8月发布的《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研究中标(成交)结果公告》显示,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229.5万元中标。该服务要求,中标方将在与采购人签订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,提交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基础研究初稿。
这份公告还透露了起草碳达峰方案的要求。包括,充分衔接党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要求以及国家相关战略部署、专项规划、产业规划等;充分体现辽宁发展实际与发展基础,将维护国家“五大安全”、做好结构调整“三篇大文章”、实现辽宁振兴发展与推进辽宁碳达峰碳中和相结合;形成目标明确、路径清晰、措施可行的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成果等。
“碳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,10年内完成碳达峰任务异常艰巨”的山西,多个地市都公开招标碳达峰碳中和方案。例如,朔州市今年3月发布“朔州市2030年前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”,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以69.5万元中标。晋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关方案编制课题研究在今年9月开标,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以149.5万中标。大同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测算及路径研究项目也在9月开标,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以116万中标。
此外,青海还就多行业的碳达峰方案统一招标。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今年3月招标《青海省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项目》,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800万元拿下此单。
该招标要求,编制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一份,工业、能源、交通运输物流、城乡建设、农业农村、服务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六份,西宁、海东、海西、海南、海北、黄南、果洛、玉树8个市州碳达峰实施方案八份,青海省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研究报告、“双碳”目标倒逼下青海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、青海省推进“双碳”目标任务对国家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贡献程度研究报告三份。
大力削减煤炭消费
北京提出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
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,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,上海、海南、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。
各地的举措大体可归为四类。前两类部署能源转型,如推进化石能源的减量替代,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。后两类关注能源安全,如调控油汽消费及天然气保供,建设适应新能源接入且结构坚强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如何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?上海提出,落后燃煤机组等容量替代,按照不超过原规模2/3保留煤机,“十四五”期间本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%左右,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%以下。天津明确,加大燃煤锅炉改燃关停力度,提高煤炭集约利用水平。吉林要求,逐步削减小型燃煤锅炉、民用散煤用煤量,严控新建燃煤锅炉,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提出一系列削减煤炭消费的措施后,北京更是表态,“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”。
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,包括分布式光伏、地热、风电、水电、核电等。同时,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,海南提出,建立制氢、储运氢及用氢的全产业链,打造一区(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)、一环(全岛场景应用示范环)、多点(氢能产业发展落地平台)的氢能发展路径。北京提出,推动京津冀规模化、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,打造氢能产业集群,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、新材料研发和商业化应用。
在推进双碳目标、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,多地均重视能源自给能力建设,如明确未来要实现的装机容量,此外,海南明确表示,“到2030年,能源自给率达54%”。同时,一些用电大省,也提出加强省外电能的引进力度。
例如,上海表示,进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引入力度。加强与非化石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,建设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,合理布局新增和扩建市外清洁能源通道(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%),力争“十五五”期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。天津明确,到2025年,力争外受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、外受电中绿电比重达到三分之一。湖南也提到建设外电入湘通道,力争祁韶直流输送能力提升至800万千瓦,实现雅江直流分电湖南400万千瓦,加快推进“宁电入湘”工程建设等。
与之对应,作为发电大省的内蒙古表示,完善跨区域交易政策机制,推动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中长期交易,在满足区内新能源消纳需求的同时,利用外送通道富余容量开展新能源外送交易。
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
发展循环经济,打造低碳产业链
在推进能源、冶金、建材、化工、城建、交通等领域实现碳达峰同时,多地也在方案中同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
江西在其碳达峰方案的解读稿中谈到,江西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总量低、人均低、强度低的特点,碳排放总量在中部六省最低,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%、75%。与发达省份相比,江西是革命老区,经济总量不大,正处于厚积薄发、爬坡过坎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工业化、城镇化正在深入推进。
“(江西)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,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,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力气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工作。”该解读称。
江西碳达峰方案称,要打造低碳产业链。包括航空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中医药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,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融通供应链。强化能源、钢铁、石化化工、建材、有色金属、纺织、造纸、食品等行业间耦合发展,推动产业循环链接,支持钢化联产、炼化一体化、林纸一体化等模式推广应用。
北京则延续其严格的产业调整政策。文件称,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调整退出,严控、压减在京石化生产规模和剩余水泥产能,研究制定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工作方案。适时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,统筹纳入碳排放控制要求,坚决遏制高能耗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在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上,合理控制数据中心建设规模,提升新建数据中心能效标准,持续开展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。
在产业调整过程中,一个被多地提及的关键词是“循环经济”,包括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,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、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回收体系等。上海表示,要建成3-5个循环利用产业基地,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,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。吉林也明确,推进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。
值得一提的是,沿海城市天津提出着力壮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。方案称,支持建设集研发、孵化、生产、集成、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,到2025年,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55万吨/日,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宋承翰 郭若梅 发自北京